成都老年助餐服务 让老年人吃得舒心省心

成都作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的首批城市之一,各区(市)县从实际出发,大胆探索符合区域实际和阶段实际的有效举措,强化措施的持续性和可复制性。[详情]

重阳佳节 情浓蓉城

九九重阳,与“久久”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,于是有了长久长寿的含义,在这个特别的日子,全市都弥漫在浓浓的敬老爱老氛围中。[详情]

重阳节免费办遗嘱 成都公证处一上午接待550多人次

成都公证处组织开展了“悠悠敬老情,公证暖人心”重阳节公益活动。据了解,在重阳节免费为老年人办理公证的做法,该处一坚持就是6年。[详情]

重阳节办了200多件遗嘱公证 公证处:办理人群逐渐年轻化

17日早上8点半,柿子巷10号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这些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们,选择了在重阳节这天做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——办理遗嘱公证。[详情]

成都“这个重阳,你回家吗”视频引网友反思

重阳节来临之即,成都文明网联合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录制公益短片《这个重阳,你回家吗》,呼吁大家停下脚步,回头看看,也许父母正眼巴巴地等着你归来。[详情]

九九重阳,早在春秋战国时的《楚词》中已提到了。屈原的《远游》里写道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”。这里的“重阳”是指天,还不是指节日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,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文中说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。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。大概在魏晋时期,重阳日已有了饮酒、赏菊的做法。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。

插茱萸

关闭

插茱萸

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;或佩带于臂,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,还有插在头上的。大多是妇女、儿童佩带,有些地方,男子也佩带。重阳节佩茱萸,在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就有记载。

赏菊并饮菊花酒

关闭

赏菊并饮菊花酒

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,菊花盛开,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,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。陶渊明以隐居出名,以诗出名,以酒出名,也以爱菊出名;后人效之,遂有重阳赏菊之俗。旧时文人士大夫,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,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。北宋京师开封,重阳赏菊之风盛行,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,千姿百态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,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清代以后,赏菊之习尤为昌盛,且不限于九月九日,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。

登高

关闭

登高

在古代,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,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;杜甫的七律《登高》,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。登高所到之处,没有划一的规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还有吃“重阳糕”的习俗。

吃重阳糕

关闭

吃重阳糕

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 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“点灯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当今的重阳糕,仍无固定品种,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。

各地风俗

关闭

各地风俗

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,有首歌唱道:“九月里九重阳,收呀么收秋忙。谷子呀,糜子呀,上呀么上了场”。陕北过重阳在晚上,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、打场。在福建莆仙,人们沿袭旧俗,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,我国古代就有重阳“食饵”之俗,“饵”即今之糕点、米果之类。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,祭扫祖墓,纪念先人。

全国联动 成都蒲江万人重阳登高健身
重阳登高赏秋色 感叹今昔巨变化
迎“重阳”河北百位耄耋老人乐享“百叟宴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