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择一个文物,点击碎片进行交换。
复原拼图,快来一起“修”文物。
距今4500年前,成都平原出现了以6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,标志着城市文明的曙光在成都平原初现。之后, 在宝墩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和成都十二桥——金沙文化,即是成都平原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。
宝墩古城地处新津,建造年代在公元前2550年,废弃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,其面积达276万平方米, 分内外两重城垣,在长江流域,其规模仅次于良渚古城。宝墩遗址的发现是对中华文明“满天星斗” “多元一体”理论的有力支持。从年代来看,宝墩遗址应该是古蜀国的开国之都,较大可能对应的是蚕丛、 柏灌两位蜀王所在的历史时期。
宝墩之后,古蜀国的国都开始向北部不断扩展与延伸,其中还发现了郫县古城、都江堰芒城、温江鱼凫古城、 崇州双河古城、崇州紫竹古城、大邑高山古城、大邑盐店古城等遗址,最终在广汉鸭子河畔,发掘出灿烂的三星堆。 三星堆文化距今3700-3200年,以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闻名于世。
面具宽138、高66厘米。
铜纵目面具眉尖上挑,双眼斜长,眼球呈极度夸张,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;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;短鼻梁,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;口阔而深,口缝深长上扬,似微露舌尖,作神秘微笑状。
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,可能原补铸有精美的额饰,可以想象,它原来的整体形象当更为精绝雄奇。
人像高180、通高260.8厘米。
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,身体中空,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。人像头戴高冠,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, 衣上纹饰繁复精丽,以龙纹为主,辅配鸟纹、虫纹和目纹等,身佩方格纹带饰。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, 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。脚戴足镯,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。
就全世界范围来看,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。
树干残高359、通高396厘米。
神树由底座、树和龙三部分组成,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,使用了套铸等工艺。
铜树底座呈穹窿形,其下为圆形座圈,底座由三面弧边三角状镂空虚块面构成,三面间以内擫势的三足相连属, 构拟出三山相连的“神山”意象,座上铸饰象征太阳的“☉”纹与云气纹。树铸于“神山之巅”的正中,卓然挺拔, 有直接天宇之势。
树分三层,每层三枝,共九枝;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,果枝上立神鸟,全树共二十七枚果实,九只鸟。
树侧有一条缘树逶迤而下的身似绳索相辫的铜龙,整条龙造型怪异诡谲,莫可名状。
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,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。
金饰外径12.53、内径5.29、厚0.02厘米。
整体为圆形,厚度均匀,极薄。图案分为内外两层,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。 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,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,芒呈细长獠牙状, 外端尖,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。
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,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,引颈伸腿,展翅飞翔, 爪有三趾。首足前后相接,向着同一方向飞行。
该件藏品是研究商周时期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艺、青铜文明以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长20.5、宽10.4、高10.7、厚0.08厘米。
金质,整体呈立体脸谱,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,眼睛、鼻子、嘴巴、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。
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,下方及下颌。
面相近方,平额,眉毛略微凸起,中央宽而两端收束,好似新月。眼眶较大,双眼镂空约呈菱形,上眼帘呈弧形,下眼帘深凹。鼻梁高直,鼻翼与颧骨线相连。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,略呈笑意。耳朵外展,上宽下窄,上半部分凹入,耳垂穿孔。嘴巴微张,呈狭长方形,下颌平直。整个脸部丰满,表情威严,具有一定写实风格。
表面打磨光亮,里面未经打磨,较为粗糙。
具有重大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,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文明、金器加工工艺、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长28、宽8.88、高20.03厘米。
石虎整体威猛而狞厉,自然而拙朴,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,生机勃勃,充满力量,是商周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圆雕艺术精品。
虎呈卧姿,昂首,嘴巴大开,正视虎口呈方形,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,上、下颌各雕四颗门齿。
喉部保留管钻痕,侧视虎的口呈三角形,上、下颌各雕三颗门齿,虎口的后部两侧又各有一个小钻孔。
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,其后阴刻两个"目"字形眼和三角形卷云耳,两耳间又阴刻四条平行线纹。直颈,虎头和颈较虎身大,略显夸张。前爪前伸,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。臀部有一圆形小孔。
腿与身之间往臀部延伸形成一条凹槽,与臀部孔下的一条凹槽将臀部分为六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