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改革先锋蒋佳冀:不论我走到哪儿最后都会回成都定居

    2011年,蒋佳冀一战成名。参加空军首次组织的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,战胜所有“一对一”对手,取得单场42∶0的优异成绩,荣获空军首次颁发的“金头盔”。[详情]

  • 没人敢开公司修飞机?成都民企“飞”出一片天

    1991年,一家名为“海特高新”的公司在成都创立,随后成为首家上市的航空制造和维修的民营企业,是中国民营航空界的“老大哥”。[详情]

  • 陈锡添: 改革关键时期将小平南巡讲话传向世界

    1992年,邓小平年南方视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。陈锡添和他写的长篇新闻通讯《东方风来满眼春》,则将改革的讯息、伟人的声音传遍世界。[详情]

  • 翟婉明:待到“空铁”遍地开

    上一个周末,翟婉明仍在奔波的途中。作为“中国铁路提速的实践者”,这位来自西南交通大学,仍在为中国的轨道交通进行前沿科技探索的院士,根本没有周末。[详情]

  • 陈奇:网红村的“操盘手”

    提起明月村,有一个关键人物不能不提,那就是江湖人称“奇村长”的陈奇,她也被媒体视为以文创立村的明月村背后的“操盘手”。[详情]

  • 贾正方:争议中发展集体经济 打造“西部华西村”

    84岁的贾正方端坐在办公桌前,靠耳朵办公,贾正方眼睛几乎失明,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工作。他一边偏着头,敏锐地捕捉着从工作人员口中念出的每个细节,一边用笔在桌上比划着,给出建议。[详情]

  • 曹世如:打破常规的民企“担当者”

    近2800家门店——在成都行走,你几乎一路都能看见这个以红色旗帜为标志的连锁超市,而把这些方便和实惠一家家带到市民身边的人,叫曹世如。[详情]

  • 刘永好:一直关注农民、农村与农业 誓做永远的麦田守望者

    2011年,《藏锋——刘永好传》出版,这本个人传记不仅记述了刘永好的发展史,同时以刘永好作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典型,折射出他们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态,被誉为一部缩微的民营企业发展史。[详情]

  • 七旬观鸟大爷:我是海外投稿的探路者

    1986年春天,由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主办的季刊上,一篇名为《东方宝石-朱鹮》的文章显得十分与众不同。这篇文章的作者,是今年已经72岁的成都人张智言。[详情]

  • 专访日本中国问题专家、《邓小平时代》日版译者益尾知佐子

    作为日本的中国问题学者,益尾知佐子曾到中国做过留学生和交流学者,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,她戏称自己是“中国的女儿”。[详情]

  • 农技员挂着“海鸥”120下乡 “拍下我人生中第一张照片”

    民王先生收藏了一部“海鸥”牌120相机,这部相机,他珍藏许久。因为,他人生第一张照片是用这款相机拍的,“影像的力量,让我找到儿时的回忆!”[详情]

  • 改革开放顶层设计参与者徐景安:当年改革并不容易

    从1980年开始,到1985年左右,徐景安先后参与了八篇经济体制改革的年度规划、汇报提纲、初步意见的起草工作。[详情]

  • 邓小平的改革之声 通过“皇甫平”传向全国

    回忆起27年前组织撰写“皇甫平”系列评论,周瑞金说:“1991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十二个年头,中国人讲究十二年一个轮回,‘皇甫平’评论正是为转折年代服务的。”[详情]

  • 经济学家鞠建东:改革开放完全改变我的命运

    关于改革开放,鞠建东从少年时代的受益者,到青年时期的亲历者、见证者,再到如今的研究者、建言者。40年来,他的学术与人生轨迹,也成为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大潮中一个独特却极具代表的样本。[详情]

  • 参与顶层设计20年 “中国要强大,只有走改革开放这条路”

    从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,张卓元参加了12次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,是2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顶层设计的参与者和亲历者。[详情]

  • 这辆永久牌 型自行车 花费他半年工资和一张“自行车票”

    黎志均今年75岁,满头白发,精神矍铄。10月25日下午,他花费1个半小时,从成都黄田坝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来到红星路二段70号,要把这辆购置于1967年的自行车捐赠给“改革开放见证四川四十年”展览。这辆老伙计已陪伴他度过了51个年头,一人一车,故事满满。[详情]

  • 八旬老人制作近千架飞机模型 记录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

    “成都是我的第二故乡。”韦克敬本是广西人,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到成都,之后便在成都工作、成家。[详情]

  • 云蒸霞蔚忆袁庚:蛇口最大的贡献,就是改变人的观念

    沿着南海大道往蛇口港方向西行,在微波山下转弯处,也立着一块巨幅标语,上面写着那句著名的口号: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。”[详情]

  • 从黑白电视到液晶电视 他和6台电视机见证科技巨变

    姚本涛在1992年便购买了第一台仅有手掌大小的黑白电视机,那时候只能看仅有的几个频道。随着时代的进步,姚本涛家的电视也随之更新换代。[详情]

  • “浦东先生”赵启正 种下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种子

    赵启正说:“如果说浦东开发是一首雄浑壮阔的交响乐,它的谱曲者就是邓小平同志,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挥下,我能作为演奏这首交响乐大乐队中的一个演奏员,体验其难,感受其乐,真是三生有幸。”[详情]

版权所有(C)2005—2018 成都全搜索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
首页 要闻 成都高光时刻 重要活动 特别策划 人物故事 光影岁月 致敬新图景